“First time startup focus on product,
Second time startup know to focus on distribution”
Lettre - 一款很有趣的 iPad 手寫訊息應用程式,內建了筆友功能,還有寄送很慢的郵差,你還可以蒐集郵票。它把筆友這件事情給數位化,但給你老派的浪漫。
Dawn Chorus - 一個收集世界各地鳥叫聲的聲音專案,你可以從地圖上探索各個國家的鳥叫聲,台灣也有一些,例如這個
可以讓您將任何檔案傳送到任何裝置 - AirClap
Muse 是一塊思考的畫布,可以讓我們更清楚地了解重要的事情。這類視覺化的服務越來越多,例如台灣的新創團隊 Heptabase ,或是我現在在用的 Obsidian 都有內建這樣的畫布來協助你組織跟思考。
Sublime - 這也是一個我很想要做的服務,可以讓你蒐集網路上的文章重點、連結、圖片,把他們存成卡片,作為個人知識管理。免費 100 則。
Double your productivity without more work or stress
每天提高 1% 達到 37 倍生產力的說法在現實中不可能實現
低效率活動會顯著抵消高效率時段的收益
識別和消除低效率活動是提高整體生產力的關鍵
使用時間追蹤工具,幫助識別和消除低效率任務
Everything I know about how to start a company
Skyflow 的 CEO 做的投影片,很適合我看的主題。
裡面包涵我最近學到的一些重點 1. 市場很重要 2. 跟著趨勢做[影片] 4 $1M+ startup ideas you can launch tomorrow
裡面出現一句我覺得很有體悟的一句話,distribution 很重要。
”First time startup focus on product, Second time startup know to focus on distribution”
如果你有獲得東西,也可以考慮請我喝杯咖啡
奧運
上週開始很多人都在關注奧運,那你知道奧運的 logo 所代表的意思嗎?
五環代表世界五大洲:非洲、美洲、亞洲、歐洲和大洋洲
環的交錯象徵著來自世界各地運動員的團結
會旗上的六種顏色的選擇是至少有一個出現在某個國家的國旗上 (記得除了 5 環的顏色之外,還有背景的白色)
青創貸款
上週終於把課程上完,本週要開始來申請青年創業補助貸款了,聽說有經驗的朋友說臺灣中小企業銀行是比較容易申請的,看來我得開始準備計畫書了,希望能夠申請到 200 萬。
關於 Deep Work / 深度工作力
一開始看這本書我誤以為是這幾年才寫的,因為開頭已經講述了近期的 AI 的發展到工作型態可能的改變,但這本書在 2016 年就已經出版了,看看下面節錄的這兩段,看看是不是你也這樣覺得?
隨著智慧機器的發展,機器和人類之間的能力落差逐漸縮小,僱主越來越可能僱用「新機器」而非「新人」
科技的進步,讓遠距工作越來越容易,從而鼓勵公司外包重要職務給業界的明星 ── 頂尖的工作者,導致本地人才乏人問津。
上期小海報有提到,因為覺得最近的工作太過淺薄,想要重新回到幾個月前有持續閱讀的狀態,所以乾脆先挑 Deep Work 這本書來看。
我覺得讀書可以讓我重新進入深層的狀態,而隨著閱讀的進行,我的腦袋會持續冒出更多的想法,以及更多的思考。而且過去經驗會隨著閱讀到引起共鳴的部分被拉出來,這個對我現在來說是一件很需要的事情,因為我想要把我過去的經驗給寫下來。
我發現光是意識到哪些是深度工作,哪些是淺薄工作就能夠對我有幫助。但我真的需要再挖出一個給自己深度思考的時間。
而學會辨識什麼是深度、什麼是淺薄的工作內容,了解我們的時間如何被偷走,如何搶回被偷走的時間,是閱讀這本書必須學到的技能,以下是我的心得跟反思。
我的淺薄工作
過去這幾年我每天醒來就是查看信箱,看看有沒有什麼新的消息或是電子報,看能不能學到什麼新東西,我每天都會看超過一個小時,兩小時,最近甚至可能會看一整天!!! 而隨著 AI 爆發,我就追加訂閱了許多 AI 相關的電子報,慢慢的我的信箱開始爆炸,進入到了完全沒辦法 inbox zero 的狀態。
我開始覺得我的人生似乎就是為了追逐這些信件,為了把這些信件看完,完全不對。而在這個過程中我發現我的閱讀、思考也變的很淺,覺得小海報也變得有點淺。
所以我開始思考判斷信件是否需要閱讀的標準,然後做以下的調整:
定期清理訂閱的電子報,最近的標準大概是這樣:
過去幾期我都覺得沒辦法很容易看懂,例如講風險投資、講購買心理學的電子報
以及很長一陣子我覺得都沒有獲得東西的電子報
透過自動化 + AI 來幫我總結部分新聞類型的信件,拆解新聞內容,另外推送訊息給我,接著就把信件封存,我就不需要特地進行打開、閱讀、封存的動作。
閱讀前先透過 BrainyAI 來幫我先做信件內容的總結加翻譯,我可以快速決定是不是需要閱讀。
為了深度工作所做的調整
過去一年我早上都先查看電子郵件、閱讀電子報,我打算做以下調整:
早上優先進行深度工作
安排寫作,以及產品開發的工作,把精神最好、最容易專注的時間留給深度工作,而電子郵件改到下午或是晚上這些容易被打擾、打斷的時段進行閱讀。主動安排今日行程
把上一點的深度工作優先安排進行事曆
停止多工、同時做多件事
我最近就連看動畫都會一邊閱讀、清理 email,結果連動畫都看不好,最近練習專注,也開始專心看動畫,覺得狀況好多了,容易融入劇情,專注力提升。原本的多工反而過的很淺薄,一邊看信,太深的內容反而會先跳過,只看淺的,最後什麼都沒獲得,沒有太多體驗,也沒有太多的思考。
安排閱讀時間
打算在自己的生活中加入生產性冥想練習,每週至少做兩三次
生產性冥想
生產性冥想是我覺得收穫很多的部分,但其實我發現我一直有在做生產性冥想,而且我覺得我身邊認識的許多工程師都會進行這件事,因為程式解不出來,或是 bug 解不掉,應該有不少人會睡不著? XD
生產性冥想的目標是,花一段你會用上體力、但不用腦力的時間 ── 散步、慢跑、駕車、淋浴等 ── 並集中你的注意力在單一而明確的職業問題上。視你的職業而定,這個問題可能是擬文章的大綱、擬談話稿、解一個證明題,或嘗試修改一套企業策略。就像正念冥想一樣,你必須在注意力飄走或停止時,持續把它帶回思考的問題上。
利用原本可能被浪費的時間,例如遛狗或通勤,只要做對了,就能確實提升你的職業生產力,而不占用你的工作時間。你甚至可以考慮在工作中安排散步時間,做生產性冥想,思考當時最迫切的問題。
生產性冥想的基礎就是本章一開始介紹的兩個重要概念:藉由強迫你不斷抗拒分心,以及把注意力拉回一個明確的問題,進而強化抗拒分心的肌肉;並藉由強迫你把注意力推向單一問題的更深處,磨利你的專注力。
不曉得 Steve Jobs 著名邊走路邊開會討論,是不是也是生產力冥想? 不過我現在倒是想要來固定安排一段時間開車出去跑段路來進行所謂的生產性冥想 XD
回想疫情的那段期間,我曾經練習過一陣子的冥想,就像書中提到的一樣,冥想的能力會隨著練習的次數跟時間越來越強。我常跟身邊的朋友形容,就像是有一個冥想的肌肉一樣,這個肌肉會隨著你的冥想鍛鍊而越來越強。
克服社群上癮
我過去的作法是關閉所有的社群軟體通知,然後不發文、不留言,這樣我就不會去期待會不會有人按讚,沒有貼文也不會有人留言,沒有留言也就不會有人回覆我。
但最近這幾年的短影音真的太厲害,一滑就很容易停不下來。
不過,後來也發現我因為在臉書消失匿跡,大家其實也不太記得我是誰了,最近才發現其實活在上面也是蠻重要的,只是我得強迫自己一下。
因為除了臉書上面會有許多創業家分享不錯的內容之外,我在小海報 17 說過,要獲得幸運,就得持續說自己在做什麼,而持續分享自己的觀點、資訊,建立自己的影響力,也是內容創作者必須持續做的事。
所以回到本書建議的淺薄工作的應對作法,設定時間,安排時間即可,這個我之後可以再跟大家說說我的作法。
擁抱無聊
擁抱無聊,讓大腦有機會放空或是重置
我覺得這個真的有難度,如果做不到的話,可以參考我的作法,先擁抱深度閱讀,優先選擇書籍來閱讀,而不是打開社群 App 像是 X, FB, IG 甚至 Threads,我覺得也非常有用。對了,我最近改用 Readwise Reader 來讀 epub 的電子書,供大家參考一下,不讀書也可以閱讀先前收藏的文章或是新資訊。
讓大腦放空重置這件事,我推薦大家可以嘗試進行冥想,排空思緒後,能夠讓你更加的專注。冥想真的很不錯,但我也很久沒做了 XD
結束工作時真正下班
書中提到每天能夠深度工作的時間差不多就是 4 個小時,再多其實可能都會降低工作效率,甚至創造出品質低落的部分來危害到工作本身,所以時間到了就對自己說「下班了」,創造個儀式感,下班後就不要在煩惱工作的事了。
這個是我現在在家工作最需要的一件事情了,但我暫時還沒有明確的作法,只能先對自己做心理喊話 :p
OK, 以上是關於深度工作這本書的一些心得跟筆記,接下來得更加的努力施行並改善自己的工作時間安排,希望你也有獲得些東西。
覺得本期小海報不錯的話,幫我按讚加分享,也記得請我喝杯咖啡,謝謝大家,各位下週見!